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,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,人口285万,人均GDP5448 美元。旧城区多为传统建筑,有斯坎德培广场和列宁纪念碑、游击队纪念碑等,整座城市基础设施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,斑马线模糊不清。阿尔巴尼亚的大街上,奔驰车特别多,各式各样的都有,大都是当地难民在外国打工买回来的二手车,阿尔巴尼亚在2020年公布的人均月收入折合人民币是3128元。
北马其顿总人口为 210万人(2021年) 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首都,除主体民族马其顿族外,还有阿尔巴尼亚族,土耳其族等。官方语言马其顿语,但当地很多人会讲英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等。
(资料图)
有后裔。
在今保加利亚索非亚一带居住的塞尔迪人(Serdi)属于色雷斯人族群的支系。
另外,公元7世纪末,由于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的相继入侵,本地的色雷斯人遂被同化,共同熔铸为后来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亚人。早年残留在巴尔干西部的少量色雷斯人,则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同占优势的伊利里亚人渐相混化,至中古时孕育出了阿尔巴尼亚民族。
而色雷斯人北方支系的达西亚人-盖塔人,自公元2世纪初其王国灭亡时起,即被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,后与入居当地的罗马移民发生融合,实现了罗马-拉丁化,由此形成罗马-达西亚人,亦即后来罗马尼亚人的先民。一般认为,近现代民族往往是在古代民族分衍、重组与再融聚的基础上形成的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古代色雷斯人的成员主要参与了近现代保加利亚、罗马尼亚民族的形成过程,也部分地对阿尔巴尼亚、塞尔维亚、马其顿乃至希腊、土耳其民族的形成施加了影响。
爱丝美拉达《巴黎圣母院》中的女主角。 是吉普赛人也叫次冈人 《巴黎圣母院》(1831)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。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: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、蛇蝎心肠,先爱后恨,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。面目丑陋、心地善良、却被克洛德利用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。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,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,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、友爱、舍己为人,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。 爱丝美拉达是一名吉普赛女郎,纯洁、美丽、善良,被无情的命运女神捉弄,爱上了不该爱的人,最后葬身于当时社会的水深火热中。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,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,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,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,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,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,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,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,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……而吉卜赛人则自称为多姆人(Rom),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,“多姆”的原意是“人”。
中东是白种人,当然混杂有黑人。白人也有很多种类,比如印度人也属于白人,是雅利安人种。中东大多数为阿拉伯国家,阿拉伯人属于白人中的闪含人种(闪米特含米特人)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从人种来说,白种人内部同样差异很大,主要分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。
北欧人种又分为波罗的海亚人种和巴尔干亚人种;波罗的海亚人种包括大西洋人(凯尔特人)、北欧人(日尔曼人)、东欧人(斯拉夫人);巴尔干亚人种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拉丁人。
地中海人种分为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和高加索亚人种。
典型地中海亚人种包括阿尔卑斯人(南部日尔曼人和凯尔特-日尔曼-拉丁混血的法兰西民族)、地中海人(拉丁人、希腊-阿尔巴尼亚-亚美尼亚)、闪米特含米特人、帕米尔人(南亚雅利安人);高加索亚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亚雅利安人(伊朗雅利安人,印度雅利安)。
阿尔巴尼亚人口碑极差,在欧洲基本没啥口碑;
阿尔巴尼亚经济非常落后,走在阿尔巴尼亚,可以发现大量中国援建的碉堡,用的都是最好的水泥,现在想炸都炸不掉。不过我们这么援建,最后也没和我们搞好关系;
阿尔巴尼亚酒吧里,你问他们是哪里人,他们会告诉你是法国人,希腊人,意大利人,但是绝对不会说是阿尔巴尼亚人;
阿人是指阿尔巴尼亚族人。
阿尔巴尼亚族自称“什基普塔尔人”,属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。使用阿尔巴尼亚语,属印欧语系阿尔巴尼亚语族。其文字自1908年起用拉丁字母拼写。大部分分布在阿尔巴尼亚。另外在科索沃、马其顿和希腊也有大量分布。也有一些阿尔巴尼亚人在海外散居。意大利是阿尔巴尼亚移民的一个主要集中区,这是由于共产主义政权崩溃后,大量阿尔巴尼亚人隔海偷渡所致。
阿尔巴尼亚人属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。 阿尔巴尼亚学者认为,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亚人。伊利里亚人于公元前1000年纪陆续迁至巴尔干半岛西部,并逐步排挤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,前7世纪形成众多部落联盟,前5世纪合并为若干王国。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步,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,出现一系列大小城市。各城市于前4世纪开始铸造钱币,同腓尼基、希腊和罗马常有贸易往来,经济文化十分发达。然而,各王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,互相攻伐,彼此削弱,便利了罗马人的入侵和征服。 伊利里亚人自前168年起受罗马统治。395年以后归拜占庭/url]管辖,并相继遭到哥特人、匈奴人、保加利亚人、斯拉夫人和诺曼人的侵略。这些都对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影响。伊利里亚各部落不断吸收外族血统、语言和文化,并在长期反抗外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,逐步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,而以新的族称“阿尔巴诺伊人”载入中世纪史册。1190年,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以克鲁雅城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封建国家──阿尔贝里公国。至14世纪,已出现各封建公国合并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局面,但不久即被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打乱。 阿尔巴尼亚于1358年开始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,1415年被占领。1443年,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,进行了长达25年的斗争。斗争失败后,阿尔巴尼亚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长期统治,被迫改信伊斯兰教;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受到阻挠,封建割据更加严重,方言差别日益明显。18世纪后半叶形成南北两大支系:北部称“盖格人”,保持较多固有文化;南部称“托斯克人”,受希腊影响,文化较发达。至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,民族运动逐渐高涨,民族意识日益浓厚,并建立起全国性革命组织,经过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义,于1912年获得独立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又遭意、德法西斯侵略,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获解放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