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» 首页 数字经济 >

古代将相失和,为什么吃亏的总是将白起的结局说明了一切

2023-06-01 17:45:50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古代有句话叫"瓦罐不离井上破,将军难免阵前亡,"对于古代的那些名将来说,虽然有着马革裹尸的决心,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得偿所愿。历史上许多战无不胜的名将,身经百战都没有战死沙场,最后却输在了庙堂之上。例如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,一生征战沙场未尝一败,结果却在将相失和上吃了大亏,不但丢掉了灭赵之功,最后更是丢掉了性命。

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秦昭王手下大将,一生征战沙场可以说是未尝一败。虽然后人将他与廉颇、李牧、王翦等人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,但是从战绩上来说,白起一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就,可以说是远超其余三人。在他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,先后攻下城池70余座,歼灭六国近百万敌军,如此战绩可谓是横扫六国。

白起虽然是在秦昭王的时代征战六国,但是为后来秦始皇扫平六国也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在"长平之战"中重创赵国主力后,原本打算趁势追击一举歼灭赵国,但是却没想到由此引起了丞相范雎的猜忌,秦国也因此陷入了将相失和的境地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"长平之战"中,不光是赵国损失惨重,秦国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。但是,相对于赵国来说,秦国的情况无疑要好很多,这也是白起想要一鼓作气攻破邯郸的底气所在。可是丞相范雎却并不同意白起的看法,他认为秦兵疲惫亟待休养,因此请求秦昭王允许韩、赵两国割地求和。秦国将相失和,使得白起错失了攻破赵国的良机。

范雎是秦国丞相,为何不支持白起反而替韩、赵两国说情?表面上看起来,范雎说服秦昭王退兵的理由十分充足,实际上是因为范雎暗中收了韩、赵两国使臣苏代的重金,才答应替两国说情。这样一来,范雎不但遏制了白起的风头,还暗中捞了一笔钱财。韩、赵两国虽然割让六城,但是也因此获得了喘息之机,可以说是皆大欢喜。

范雎阻止白起获得灭赵之功,白起焉能不气?可是当范雎与苏代暗中议和之时,白起正领兵在外,就算知道此事也无力阻止,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听令退兵。虽然古人常说"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",但是历史上真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?白起虽然是一代军神,也只能黯然退兵。

虽然范雎能够暗中阻挠白起进攻邯郸,可是却无法熄灭秦昭王的灭赵之心。公元前259年,白起因病卧床,秦昭王遂命五大夫王陵率领秦军进攻赵国邯郸。但是,秦军此时进军邯郸已经是错失良机,所以不但没能攻破邯郸,反而损失了4万秦军。

等到白起病愈之后,秦昭王就想让白起领兵攻打邯郸,但是却被白起以"诸侯怨秦已久,邯郸实非易攻"为由拒绝了。秦昭王见白起不愿领兵,只好改派王龁接替王陵为大将继续围攻邯郸,结果数十万秦军在楚国春申君和魏公子信陵君的夹击之下伤亡惨重。

秦军屡次战败让秦昭王十分愤怒。可是,更让他恼怒的是,当白起得知秦军战败的消息后,反问秦昭王说:"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,结果如何?"因为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,秦昭王逐渐开始迁怒于白起,强行令其带兵出征。当白起行至杜邮时,范雎又向秦昭王进言,最后两人以白起"其意怏怏不服,有余言"为由,派使者赐剑命白起自刎。

白起堂堂一代军神,一生征战沙场未尝一败,最后没能马革裹尸,却落得个自刎而死,实在令人可惜可叹。在古代的将相失和中,为什么吃亏的总是将?白起的结局说明了一切。

对于那些征战沙场的名将来说,虽然他们有着未尝一败的战绩,手下更是统领着百万大军。但是,往往他们立下的战功越大,也就越容易受到帝王的忌惮,功高震主指的也就是这种情况。倘若在这个时候,如果发生了将相失和,吃亏的必然是将。

只要有人在皇帝面前说几句坏话,这些功高震主的名将就会引来皇帝的猜忌。比如说范雎,他反对白起乘胜追击,除了是因为受了苏代的好处之外,还担心将来白起会因为灭赵之功而超越他的地位,所以才会在秦昭王面前搬弄是非。在这种情况下,除非白起真的愿意造反,不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标签:

行业Geek Activity
精彩放送